二次创业成功率34%
三次及以上创业成功率60%
那么有了如上数据,对于创业的人,想要稳一点起码要准备至少能折腾三次的资金才会比较稳妥。我真的见过太多的人只是为了创业而创业,花超预算是常有的事,特别是第一次创业不可能啥都考察到。还有一种就是防不胜防的天灾,突然政策方向变了,我的第一次创业就这样没顶住,直接紧急止损了。
融资创业的成功率
从IT桔子等网站,我搜罗了大致数据如下:
天使轮到A轮约30%
A轮到B轮约25%,
B轮到C轮约40%
从C轮毕业约70%
把它统一调整成到毕业的成功率就变成了如下数据
则天使轮到毕业约2%
A轮到毕业约7%
B轮到毕业约30%
C轮到毕业约70%
这里补充一个对赌协议的误区,很多创业者会觉得签对赌协议的肯定是傻X,最经典的莫过于刘强东签的对赌协议,东哥说对方简直是在送钱,因为这里要转换一下角度,因为连对赌协议的利率都覆盖不了,那这个生意一定不是个好生意。实际上投资人才是最希望创业者赌赢的,那点利息投啥赚不到,会变成双输的局面。
创业的路径选择
在我看过上百个创业案例后,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三种常见模式是相对可以进行复制学习的
1.人脉引导型创业
依托人脉网络进入赛道,通过现有关系获取关键信息、合作机会或初始客户资源(如家族企业传承、商务饭局等),有些政策导向,早一步在公布前就知道可以提前布局,一波就能起飞。特别是有些体制内关键岗位本来就有政策信息同时还会会对接大企业资源,都可以获得一手信息。从体制内直接跳出来创业的并不少见。
2.中小资产验证型创业
以轻资产模式启动验证项目(如知识付费、创意服务等),通过单点突破建立个人IP或业务模型,再逐步向规模化运营过渡,这里面提到的轻资产指除了时间成本几乎没有什么资金成本支出的都算。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单纯的自媒体并不是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赚个零花钱还是可以试试的。
中等资产的MVP建立,通常是开一个店铺,跟自己的兴趣相结合,口碑逐渐起步再招人扩大规模。
3.资源驱动型创业
基于现有职业积累(技术/ 客户/供应链等)进行业务延伸,通过项目制运作实现资源变现,再逐步组建团队扩大业务规模。典型例子就是学会了跳出来单干,在电商领域尤其严重。
创业团队的建立
合伙人一定是创业团队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有合适的合伙人可以尝试重一点的资产的创业,一定要跟这个人相处久一点,否则宁愿不要合伙人。被合伙人背刺,被合伙人拖垮的也是太多了。以下内容出自《让大象飞》初创团队最好少于5个人,至少要包含以下四类人,CEO+资深技术+产品经理+顾问。
我的个人感受是初创团队的CEO真的要先把产品经理兼起来,技术也需要稍微懂一点。
最后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这里引用一下雷军的名言,创业真不是人干的事,作为一个老板,创业初期招不到优秀的人太正常了,老板自己要能顶得上任何关键位置做个预案保障业务能正常运转。那为什么还要创业呢,打工被裁员可太正常了,创业只要业务走上正轨不作死,能做一辈子。虽然据我统计大部分创业者只能说是做点小生意有个小几十万的年收,比不上一流打工者,但还是比大部分打工者的处境要好的。
如果你有一颗按耐不住的心想做点什么,但还不知道做什么,可以先把主业的技能修炼起来,出去交友至少是有一个标签,当某一天你利用你的专业能力帮一个高质量朋友或大佬解决了一个他的问题,这时候信任的建立就有了,可以经常借机去找大佬传授点技能,学个一招半式就可以起步了。出来做最重要的是先出来。
我是夏宁,一个要做六边形战士的男人,全平台同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