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作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11-10-10 字体:【】【】【

?
?
?
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2011-2015)
?
?
?
?
编制依据
?
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二、????????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
三、????????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四、????????湖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简报
五、????????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年)
六、????????《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七、????????《娄底市“两型”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八、????????《娄底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
?
目?录
前?言...............................................................................................1
一、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基础.............................................1
(一)“十一五”期间娄底市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1
1、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1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
3、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3
4、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3
5、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4
6、科技管理机制逐步理顺...................................................5
(二)“十二五”期间娄底市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6
二、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10
(三)发展目标.......................................................................11
三、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任务..................................12
(一)重要技术领域与重大技术项目.................................13
(二)科技基础与条件平台建设.........................................29
?
四、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保障措施..................................31
(一)加强科技创新领导......................................................31
(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32
(三)推进创新体系建设......................................................33
(四)确保科技创新投入......................................................34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5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36
(七)营造良好创新环境......................................................37
?
?
前?言
未来五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努力构建“活力娄底、魅力娄底、富裕娄底、和谐娄底”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进娄底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关精神要求,根据《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娄底市“两型”产业发展规划》和《娄底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结合娄底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总体发展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娄底市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加速赶超”的发展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发展政策,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在科技创新的环境建设、基础条件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创新型娄底”建设得到切实推进。
1、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娄底的决定》、《关于实施科教兴娄,建设创新型娄底的若干配套政策》、《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娄底市专利申请资助办法》、《娄底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文件,修订了《娄底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也出台了一批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初步健全完善了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全社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投入快速增长。2006-2009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累计达到17270万元,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2.65亿元、财政科技投入也较“十五”末有较大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在最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各县、市、区均完善了科技行政管理职能,确保了科技工作的有效管理。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创新热情日益高涨,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远超历史。“十一五”期间,我市共争取和承担国家科技项目44项,其中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4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1635万元;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项目6项,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5项,争取省科技计划项目238项,均远远超过“十五”时期;全市共安排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44项;全市科技工作者“十一五”期间共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市科技进步奖65项;全市共申请专利3574件,获得专利授权1358件,年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率都位居全省前五位之内;2007年,我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知识产权工作连续被评为全省先进。
3、科技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完善服务平台,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32家,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制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十一五”时期,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共实现产值983.24亿元,同比增长956.45%;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利税91.75亿元,出口创汇13.16亿美元;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87.8亿元,增加值达8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倍和2.6倍;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品增加值的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10.29%和27.8%提高到2010年的13.33%和35.4%,对整个工业的贡献率达到38%。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我市获批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市经济开发区获批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娄底薄板材料深加工产业园”,冷水江先进制造产业园、涟源新材料产业园、双峰机械机电制造产业园、新化先进陶瓷产业园、娄星先进电池材料产业园等也相继成立,这标志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全市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家863农业科技项目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使娄底农业进入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产业化发展轨道;通过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促进农业现代化。我市是在全国率先成立和重点推广现代新型农村科技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体,2008年,我市举办了“全国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发展论坛”,我市农村科技合作社“社团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全市星火科技“12396”专用服务电话成功开通运行;同时,全市大力开展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科技特派员达到75人,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农业科技特派员结构;五年来,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科技项目的实施,全市相继涌现一大批现代化特色农业成果,如新化甜糯玉米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湘中黑牛特色肉牛养殖科技示范基地、湖南黑猪特色养殖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双峰特色优质大米、龙田现代农业园、甘棠西瓜、九峰云雾茶、新化有机茶、有机米、永丰辣酱、双峰冷水江中药材基地等。科技在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与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5、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通过“创新型娄底建设”的大力推进,支撑我市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着手筹建:包括特种陶瓷检验开发中心,农机、煤机产业开发中心,电源新材料开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途径将进一步拓宽;二是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延伸:“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与科技成果对接,多次举办诸如“湖南(娄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暨科技成果对接会”、“院士、专家娄底行”、“企业老总大学行”等具体活动,支持引导成立了我市特色陶瓷、煤矿机电、农业机械、特色生猪等多个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聘请多位专家担任我市和企业的技术顾问,与国内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校企技术成果和需求数据库等活动,实现了我市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经济、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促进了企业与高校、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初步形成由政府搭台,校、银、企多方互动合作的新机制;三是各类产业研发平台稳步推进: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获批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涟钢正式挂牌成立“博士后工作站”,省级农机产业工程技术中心被省科技厅认定,一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筹建。
6、科技管理机制逐步理顺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管理机制有新的突破。通过“三个一”和“四级网络”工程,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科技管理网络;加强了科技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健全了机构,强化了职能,提高了服务水平;同时,科技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上也有新突破,建立了科技进步目标考核体系,党政领导的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了“三个文明”考核范围;各县市区也将科技进步纳入了乡镇主要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冷水江市被评为“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尽管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全市在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还不多,对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二是科技资源配置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总量小,强度弱;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较低,民营资本的科技投入规模较小;三是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物数量太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人才严重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奇缺,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四是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发展不够充分,公共科技服务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五是科技园区建设整体尚处初步阶段,园区的功能效益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娄底市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和重点区域的规划,分别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作为主战略,努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区域间、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娄底“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机遇。2009年11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下发实施,使中部地区面临着加快发展、迎头追赶的空前机遇;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快速推进,“3+5”城市群的发展,为我市加快融入“两型”经济,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实现通过科技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机遇。保护地球,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依靠科技进步,通过节能与开发新能源减少CO2排放,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也给予了科技工作者巨大的社会与历史责任。
——“国家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机遇。2008年,我市部分地区纳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试验区”建设,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创新推动作为“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已形成共识,全社会创新热情日益高涨,对创新要素的需求日趋增长,为各项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舞台。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积极进行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力图占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引领下一轮经济增长。国家已明确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并编制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建设“交通枢纽”提供的区位机遇。沪昆高铁、娄底高铁火车站及相关配套工程的建设实施,万宝新区正式挂牌成立,将加速高铁和枢纽经济的形成,同时随着我市多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市作为全省中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将得到真正的确立,有利于吸引创新要素集聚,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
娄底“十二五”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
——区域竞争的挑战。“3+5”城市群和“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启动建设给娄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在这种背景下,科技要素的流动将加速,省会核心区域城市的资源集聚效应也将显现,我市周边区域的科技资源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这就对娄底科技工作提出了挑战。
——新兴产业的挑战。省外发达地区、娄底周边城市均在寻找下一轮的发展动力,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挑战。
——环境容量的挑战。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大了综合环境治理压力,特别是由于我市作为传统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特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环境治理难度很大,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加快经济发展,还要保持粮食增产与可持续生态发展,使我市面临环境容量的空前挑战。
针对当前加快科技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形势,面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国家关于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湖南省的“四化两型”建设以及“3+5”城市群主体功能建设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娄底市正面临着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大环境,但也面临着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巨大压力。
“十二五”是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3+5”框架下,娄底城市化进程将会大大加快。根据湖南省未来10年城市化发展战略目标,到2020年娄底中心城区将达到10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在娄底市中心城区现有42万人口的基础上,将要实现年均10%的复利增长,这意味着娄底在“3+5”城市群中将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这种快速城市化对娄底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也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根据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我们将初步建立有利于“两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和政策法规体系,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取得明显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取得较快发展,“两型”产业比重提高,产业结构优化,集群效益提升,初步建成湖南省的新型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装备与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区域性商贸与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在由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所形成的外在压力面前,娄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历史任务也构成了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迅速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与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要求我们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我们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实现“3+5”城市群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实验区建设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显得十分迫切。
?
二、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娄底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坚持创新引领,实施项目带动,服务四化两型,促进跨越发展”的思路,通过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创新项目种子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与引领娄底“四化两型”社会和“三基地一中心一枢纽”建设,为全面建设“活力娄底、魅力娄底、富裕娄底、和谐娄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集中优势资源,坚持重点发展。整合市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围绕娄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投入,主要为“两型”产业的发展、为提升传统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注重生态环境,坚持低碳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节能工作,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结果。
——改革机制体制,坚持创新发展。改革创新科技工作的机制体制,建立促进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激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重视人才利用,坚持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结合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养优秀人才、领军人才以及科研创新团队,同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注重利用外部人才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立足地方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娄底作为湖南几何中心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生物、能源原材料、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以及钢铁、农机、煤机、陶瓷等产业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与优势。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科技创新与引领,提高项目建设的层次和水平,提升传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把娄底建设成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引领能力较强的区域经济体,科技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2、具体目标
——科技投入保障有力。到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达到1.5%;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年平均增长幅度达到20%,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2.0%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稳定在70%以上,大型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
——人才队伍质高量大。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超过20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00%以上,使科技人才在我市能够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平台建设大步推进。“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6个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到2015年,力争建设1个国家级检验测试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检验测试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1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建设1个大型科普中心。专利年均申请量增长15%和授权量年增长20%以上;8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建有研发中心,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创新资源有序整合、运行机制较为完善、合作形式较为灵活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居民创新意识显著提高,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传统产业迅速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到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年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以上。工业发展符合“两型”产业发展要求。科技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等居民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娄底“两型”社会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
三、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十二五”是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向集约型、低碳经济型、技术进步型、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以及可持续发展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从建设创新型娄底的长远战略目标来安排的。通过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创新项目种子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五大工程来完成目标任务。
(一)重要技术领域与重大技术项目
根据娄底区域内资源环境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娄底面临的客观形势和战略机遇,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服务娄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要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创新项目种子工程”和“新兴产业培育工程”。要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信息化改造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等措施,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造,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主导产业集群;通过项目孵化、项目储备、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及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重点项目实施、园区集聚、产业链延伸等措施,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快速提升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业竞争力,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主要在九大技术领域加大科技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和资源整合等方式,集成优秀团队,重点围绕19个关键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并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1、重要技术领域
(1)现代农业技术
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
——高效特色种植技术
重点研究:水稻、玉米、蔬菜、林果、中药材、苗木花卉、食用菌等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运用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开展优质、高效、高产、多抗新品种的选育及其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研发主要农作物轻简栽培技术体系,设施连作障碍治理技术,农田地力培肥与耕地土壤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技术。
——现代养殖技术
重点研究:湘中黑牛、黑猪等主要畜禽水产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优良新品种选育、引进及快繁技术;畜牧水产业生态健康养殖、环境调控和修复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评价、检测技术;安全、优质、专用、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高效利用技术。
——重大农林植物灾害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
重点研究:重大农林植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快速诊断、应急处理、综合控制技术,严重气象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技术;高效环保新型的农药创制、安全施用技术,高效安全新型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研发。
——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重点研究湘中黑米、湘中红薯、油茶、脱水蔬菜、桥头河萝卜等传统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精深加工技术;湘中黑猪、黑牛等特色畜禽产品及珍稀食用菌无公害精深加工技术;方便、营养、健康、功能性农产品加工技术;特色水果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白溪香干、新化水酒、永丰辣酱、珠梅土鸡等特色食品标准化加工生产技术。
(2)能源、资源技术
在洁净煤技术、大型火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控制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能源综合优化利用以及节能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开发与引进吸收消化工作,把娄底建成湖南省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洁净煤技术
重点研究劣质煤开发利用技术、煤的液化气化技术和动力用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煤质分析、燃烧特性分析、燃烧方式、脱硫脱硝技术、燃烧器设计等。
——火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控制技术
重点研究600MW、1000MW火电机组的自动控制技术,降低发电煤耗技术,降低厂用电技术,机组及大型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增长设备投运时间;研究300MW火电机组调峰技术;研究热电厂热电冷三联产技术。
——新能源技术
重点研究太阳能用导电玻璃、光伏发电系统控制器、逆电器、晶体硅材料、太阳能电池片等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并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技术,引进消化风电技术、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太阳能集热、光伏发电技术。重点研究开发以秸秆、稻草、林业三剩物为主的生物质液化、气化利用技术,垃圾、废弃物能源化技术,沼气安全高效使用技术。
——先进储能材料技术
围绕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需求,重点研究电池级原料(锌、锰、铅、镍、钴、稀土金属等)、电池材料(动力型超强泡沫镍、高温型球形氢氧化镍、储氢合金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钛酸锂、电池隔膜等)关键技术,镍氢、锂离子、燃料电池等先进电池制备技术,电动工具及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技术。
——节能技术
重点研究以墙体保温新材料、门窗密封、隔热以及太阳能利用为主的建筑节能技术;各种家电的节能技术,工业过程的节能技术,工业设备、动力机械的节能技术;各种换热器的性能优化、防除污垢技术以及高效强化传热技术;研究余热、废热回收利用技术,煤层气、瓦斯利用技术;研究娄底市境内资水支流及大中水库小水电利用技术;研究太阳能、地热、沼气、生物质能多能源联合的循环可再生能源供给系统模型,调整系统用能方式、优化系统用能结构,走低碳发展之路。
(3)先进制造技术
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以自动化、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煤炭机械、工程机械以及汽车机械的科技进步。
?
——矿山机械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适合薄煤层开采的采煤机、割煤机生产技术、小型煤矿综合掘进机生产技术、1.6m以上大型皮带输送机智能启动和保护控制技术、提升钢丝绳的智能探伤和中央监控技术、矿山大型设备关键零部件加工质量和运行的智能诊断技术。
——农业机械制造技术
重点研究适合南方丘陵和山区的播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干燥及储存设备、粮食深加工成套设备制造技术;节水型灌溉成套设备及智能控制技术;精准农业设备、设施农业设备以及农业运输设备制造技术。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在农机领域开展具有前瞻性、关键性的科技创新研究,促进集农机研发、生产、检测、鉴定、展示、销售、试验、示范、维修和技术培训服务于一体农业产业链建设。
——工程机械制造业技术
重点研究和开发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混凝土搅拌站、压路机、液压件、筑路机械、起重机、中小马力推土机、叉车等。
——电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技术
利用娄底市钢铁工业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和模块化生产技术,积极培育本土的汽车部件产业链。
?
——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技术
重点研究绿色流程制造技术,高效清洁并充分利用资源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相应的工艺流程放大技术,基于生态工业概念的系统集成和自动化技术,流程工业需要的传感器、智能化检测控制技术、装备和调控系统;研究开发大型裂解炉技术、大型蒸汽裂解乙烯生产成套技术及装备,大型化肥生产节能工艺流程与装备。
——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以钢铁清洁生产技术和资源优化利用为基础,集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社会废弃物再资源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开发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冶金过程煤气发电和低热值蒸汽梯级利用技术,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非粘连煤炼焦技术,大型板材连铸机、连轧机组的集成设计、制造和系统耦合技术。
(4)新材料技术
重点支持具有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的新材料产品开发技术,加强建筑与装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以电源新材料,耐磨材料,硅铝合金,汽车板和硅钢片等重大项目为基础,重点研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金属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
——特种陶瓷技术
重点研究附加值高的高性能结构陶瓷、压电陶瓷、陶瓷片式电容器、微波介质陶瓷等特种陶瓷制备技术,积极开展无铅、无镉等瓷料研究,开展纳米基瓷料研究;大力提升陶瓷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采用洁净无污染的天然气、煤层气和煤气作燃料,研究陶瓷烧成控制自动化技术;通过引进国内外高端特种陶瓷生产技术,研发新一代电子陶瓷、环保陶瓷、高频瓷、滑石瓷生产技术,为打造特种陶瓷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支持。
——精品钢材和金属制品技术
研究薄板深加工关键核心技术,开发高档汽车用钢关键工艺技术与无取向冷轧硅钢轧制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突破先进机械装备制造用钢生产的关键工艺技术及其制品深加工技术。
——有色金属深加工技术
重点研究锑化工阻燃剂开发关键技术,开发精锑和氧化锑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铜箔、铜棒线等精品铜材料的深加工技术,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用引线框架铜带、高档铜箔、高性能专用铜材、高质量大盘重内螺纹铜管、环保铜水管、易切削铜材、铜丝及精细高效节能空调、冰箱等制冷系统用系列铜水管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铜材深加工技术;研究双零铝箔、空调铝箔、家用铝箔、药用铝箔、彩铝板等铝材产业领域的深加工技术。
——硬质耐磨材料技术
围绕机床(车)、工程机械、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领域对先进硬质材料的需求,重点研究高性能大尺寸、耐高温抗腐蚀高强度的高性能金属材料技术;以钢铁加工与机械制造为目标,重点研究陶瓷工具和陶瓷耐磨材料技术;研究数控刀具、矿山钻探高性能钻头用材料及硬质合金技术。
——新型建材生产技术
重点研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和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强水泥、特种水泥和建筑预制件生产技术,鼓励骨干水泥企业研究开发粉磨站、中转库和混凝土管桩等后续产品生产技术。
研究新型装饰装修材料技术,以轻质化、板式化、标准化、工厂化、集成化、装配化为方向,重点研究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空心砌块、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混凝土砖和多孔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承重和非承重类产品以及新型复合墙板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特别是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
(5)现代生物技术
开展现代中药、生物种苗和生物农资技术攻关,研究中药加工及提炼技术,为把娄底打造成湖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高地和产学研结合创新、特色产业集聚的示范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中药技术
重点研究:金银花、玉竹、芦笋、蓠蒿、淮山药、厚朴、杜仲、大黄、天麻、茯苓、白术、五蓓子等大宗药材活性成分提取纯化技术及超微饮片、精制饮片生产技术。
——生物种苗技术
重点研究:高产优质、高效多抗农作物、林木、果蔬、食用菌等新品种的新型育苗技术;杂种优势突出的畜、禽、鱼等地方特色品种的新型种苗繁殖技术。
——生物农资技术
重点研究:植物源农药和新型复合生物肥料制备技术;替代合成抗生素植物源饲料添加剂制备技术。
(6)电子信息技术
?“十二五”期间,娄底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思路是:重点发展卫星通信设备和遥感遥测设备,在巩固现有电子信息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研究开发一批新的设备,提高设计制造水平,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产品的可扩展性、易用性和低成本问题,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
——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技术
重点构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农村信息网络,加快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应用;重点建设完善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报告信息系统、医药食品检疫信息系统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及农村技术应用信息系统、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智能社区和城市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应用软件开发
重点研究开发电子政务、物流、金融、财税、教育、社会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等应用软件和工业生产自动控制软件。
——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重点引进、使用和开发多种新型传感器及先进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研究基于多种传感信息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开发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方便、功能更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物联网技术
重点研究物联网末端的传感器开发、网络协议、网络安全、高效能计算与中间件开发等,加快推广物联网应用技术。
(7)精细化工技术
研究胶合板生产用粘合剂生产技术,研发环境友好的、符合国家标准的、配方科学合理的绿色粘合胶;研发健康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和高效安全的饲料添加剂新产品、新配方;研发絮凝剂,表面活性剂及化学实验试剂等精细化学品生产新工艺,积极开发高档、环保型新品种;研发锑矿和钒矿资源的深加工技术,开发出锑矿和钒矿等环境友好加工工艺和附加值高的精细矿产品,研究锑矿和钒矿尾矿的后加工处理技术。
——环保型“胶合板”生产用粘合剂生产技术
研究采用淀粉、秸杆等生物质原料合成环保型粘合剂,改造脲醛树脂和酚醛树脂等生产工艺,提高树脂稳定性。
——煤炭脱硫脱硝用催化剂及煤炭和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通过研究煤炭成分中含硫含硝化合物的组成,研发消除煤炭和烟气含硫含硝化合物的脱除技术,研发煤炭脱硫脱硝工艺及其催化剂生产技术。
——锑矿和钒矿深加工技术
研究锑矿和钒矿清洁化生产技术及工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研究锑矿和钒矿尾矿的后加工处理技术。
(8)环境保护技术
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技术研发,研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技术,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研发与引进洁净煤发电技术、煤炭转化技术和污染物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发与引进水能、风力发电、核电、生物质液体燃料、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技术。
——环保及“三废”治理、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各种节能关键技术,发展多种节能产品;研究煤灰、煤渣的综合利用技术,余热发电及其他余热利用技术;研究有色金属低品位矿、伴生矿的采选冶炼和重金属矿渣的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研究节水及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生态系统保护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技术、矿山废石和尾矿回填、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工厂废气、废水、废渣综合治理技术和监测技术,三废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生活垃圾生化处理技术,医疗废物安全处理技术。
——研究工人劳动保护及安全生产技术,防治汞、苯、镉、氯等中毒和矽肺等职业病技术。
(9)现代服务技术
以打造生态娄底、文化娄底、开放娄底为目标,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技术。
——生产生活性服务技术
重点研究现代物流技术、工业设计、数字媒体、农村信息化、金融服务技术、经济鉴证服务技术等直接为生产服务的技术;研究和发展生活性服务技术,提高旅游与生活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药膳饮食服务、养生旅游、运动健康服务、健康文化与教育服务等方面技术水平。
——文化产业服务技术
以技术进步和消费结构升级为支撑,研究大力拓展由技术进步衍生、代表未来消费发展方向的数字化生活性创意服务技术。
——城镇化建设技术
加强对城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研究,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城市建筑设计和管理中,结合娄底中心城区新区建设,促进城镇化建设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科学性,实现城镇建设的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的统一,提高城镇建设的公众认同度。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高速火车站的建设与万宝新区的丘陵地貌特点,科学规划城区建设,减少山体移动和植被破坏,为建设山水交映和森林化的娄星区新城提供技术支撑。
2、重大技术项目
根据娄底产业发展的现状、资源条件的特点和娄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十二五”期间主要完成以下重大技术项目:
(1)劣质煤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
主要研究劣质煤的燃烧特性和燃烧方式,污染物控制技术和燃烧器设计技术。
(2)电动汽车储能技术
围绕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关键材料需要,重点研究电池级原料(锌、锰、铅、镍、钴、稀土金属等)、电池材料(动力型超强泡沫镍、高温型球形氢氧化镍、储氢合金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钛酸锂、电池隔膜等)关键技术。
(3)热电冷三联产技术
主要研究涟钢热电厂向娄底城区集中供热(冬季)集中供冷(夏季)技术。
(4)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主要研究秸秆、稻草、林业三剩物等的液化技术、气化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5)城市垃圾资源化技术
主要研究城市垃圾的收集与分类筛选方法,气化关键技术,研究排出物(废气、废水、废渣)分析控制、气化过程自动控制、小型化与大型化技术。
(6)建筑节能技术
主要研究屋顶隔热技术、墙体隔热技术、保温效果测试技术,研究与建筑物一体化的屋顶太阳能集热、光伏发电技术。
(7)谷物收割干燥一体机技术
在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利用稻草对谷物进行干燥的技术,关键是控制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使谷物在收割的同时能够被干燥装袋,确保稻谷品质。
(8)瓦斯利用技术
利用我市煤层气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进消化煤矿瓦斯抽采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9)1.6m以上大型皮带输送机智能启动和保护控制技术
主要研究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与监控技术;软起动与功率平衡技术;中间驱动技术;自动张紧技术;新型高寿命高速托辊技术;快速自移机尾技术;高效储带技术;过速、超温、打滑、跑偏、撕裂、烟雾等输送机检测及保护技术。
(10)矿山大型设备关键零部件加工质量和运行的智能诊断技术
研究零部件材料的成分设计及成形加工的预测控制和优化技术,基于知识的成形制造过程建模与仿真技术,制造过程在线检测与评估技术,零部件寿命预测技术,重大产品、复杂系统和重大设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寿命预测技术。
(11)智能感知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视频监控,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图像与视频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研究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
(12)特色药食两用植物品种选育、快繁及无公害种植与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和重点攻克百合、玉竹、金银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药食两用作物品种的筛选、工厂化种苗快繁技术及适合我市生态环境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同时开展对其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13)农业信息化及其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利用现有三网系统为广大农民传递农业生产、加工、养殖、病虫害防治、销售等信息的技术;研究数据融合技术;开发农业信息搜索引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生产过程实现可视化展示;面向农民市场的终端信息接收产品的开发;面向三农的应用平台的开发。
(14)虚拟现实技术
重点研究电子学、心理学、控制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设计、实时分布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研究医学、娱乐、艺术与教育、工业制造管理等多个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以及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用教学平台。
(15)超级电容器及其材料的制备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纳米MnO2电极材料技术、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技术、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的制备技术,超细导电碳粉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相关材料开发的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制备及相关材料开发的关键技术、先进储氢材料制备的技术。
(16)高效能源材料技术
重点研究先进锂离子电池特别是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关键技术,研究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质与隔膜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以LiFePO4和Li-Ni-Mn-O系列为代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新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用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从电解质溶液添加剂角度,研究与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相兼容的安全性高、高低温性好的电解质溶液的制备技术;研究高容量、良好安全性和良好电化学性能的纳米金属氧化物或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
(17)工业与城市居民用电领域的节电技术
重点在用电技术和用电器具两个领域开展研究。一是工业用电动机的调速节电和照明器具的调压节电技术;二是电子镇流器开发与推广;三是LED照明灯具的开发。
(18)丘陵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丘陵地区富含矿物质山泉水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高山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主要包括丘陵地区梯田灌溉、养殖及小水电发电和蓄能电站建造以及将高山清洁水源引入城镇,提高生活用水质量的技术等。
(19)自然灾害防治与预警技术
研究山洪预警预报技术,山体滑坡预测预警技术、山洪危害防治技术以及救灾技术等,研究和建立气象、洪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网络系统、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应急反应三大技术系统和工作体系。
(二)科技基础与条件平台建设
加强科技基础与条件平台的建设,是立足于长远发展,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对外依存度,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战略任务,也是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建设的必要条件,是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要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和“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加强科技基础与条件平台建设,并根据娄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资源环境的特点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建立科技人才数据库,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为国内外相关科技人才特别是娄底籍科技人员搭建联系与合作的平台,为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和对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娄底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是:
一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我市重点支柱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专业园区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通过机制创新,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娄底市薄板材料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服务平台、先进陶瓷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娄底市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农业机械机电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娄底市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娄底市专利信息公共平台等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高科技基础条件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益,切实提高我市科技条件保障能力,形成功能完善、引领产业、开放共享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结合我市现有的技术基础和技术优势,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支持闪星锑业国家理化分析实验室、国家电子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半固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红太阳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氢能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轻型低速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中心的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带动我市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我市成为依靠自主创新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示范区。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积极发展创新文化,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氛围,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大型科普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办好科技活动周,积极创作科技作品,开展发明创造活动。积极争取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省市自然科学研究联合基金,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为源头创新创造条件。
四是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基地的建设。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依托市经济开发区、涟钢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娄底潇湘职业学院、娄底市高级技工学校等学校建立娄底市科技人才基地,加大创新型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实施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工程,带动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盘活用好我市现有科技创新人才,优化人才的科技创新环境;同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人才的联系,把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智力支持,为建设创新型娄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五是发挥区域内高校对科技的支撑作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是娄底市内唯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具有工、经、农、文、理、管、法、教等多学科优势,特别是其计算机应用技术、复合农药、植物保护、玉竹开发、视频监控技术等方面是湖南省重点学科或者产学研示范基地,同时,曾国藩研究以及梅山文化研究等人文科学独具特色,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基础研究、源头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基地。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职业学院,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和农业机械开发方面要进一步培育特色。要积极支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区域内高校开展基础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研究以及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区域内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接本地产业,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应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集聚优秀专家学者。
?
四、娄底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创新领导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把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作为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根本依靠抓紧抓好,把科技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努力营造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体制机制环境、政策人才环境。大力推进“创新项目种子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人才智力引进工程”等科技创新工程。建立健全市科技顾问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团队参与政府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发展重大决策论证咨询的作用。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分解落实并纳入到各县市党政领导班子的任期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合理安排年度科技计划,建立规划执行评估制度,科学评价规划实施。
(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南省促进科技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研究制定我市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强化落实我市已有的政策与制度,建立与完善推进我市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
建立与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与各级教育、科技、产业部门的有效沟通,形成推进科技工作的合力。政府牵头,每年组织科技人员下企业进行技术调研,组织校企合作洽谈、项目对接、成果转化等活动,推动官产学研金结合。
建立与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改革职称评比制度、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企业认证评级制度,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贡献度、对科技进步的提升度纳入评价指标,创建以服务公众利益、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地域声誉、繁荣地方经济、有利科技进步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支持、鼓励高校理工科教师和科研人员每年到企业从事一定时间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
建立与完善利益保障机制:坚持“互惠互利、公平合理、体现智慧贡献大小”的利益分配原则,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明晰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允许科研人员个人将技术成果作为投资股本入股、按规定比例占有股权和参与分红,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建立与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保障投入稳定增长的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增加政府科技投入,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产学研联盟。设立专项资金,加强产学研结合创新,积极组织对重大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重大专项实施与管理制度,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区域科技创新,逐渐攻克一批重点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三)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发挥经济和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激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使大学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人才培养的主体、人才储备的主体。调整科技计划实施机制,加大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大学源头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和大学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的确定、申报和实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类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加强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打造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促成一批有特色的创新企业集群。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来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合作研究。
加大对本地高校科技活动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力度,协助本地高校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推动本地高校建设成为能促进本市产业升级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改善对本地高校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着力推进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凝聚区域科技资源,引领区域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加大对区县(市)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健全区县(市)科技机构,推动基层科技队伍建设。
(四)确保科技创新投入
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科技投入刚性政策,切实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保证科技经费的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全市研发经费(R&D)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5%。各县市要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大幅增加“引导性”投入的比重,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中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重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确保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建立人才基金、产学研合作基金。积极推行科技投入的效益考核制度,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贷款贴息,落实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的投入,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硬性约束与考核,促使企业成为科技研究开发的主体,鼓励行业组织及个人等全社会力量对科技的投入。
推进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大融合。积极协调与引导商业银行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完善“政府推荐+担保+贷款”模式与“统贷支持”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资本市场创业板融资,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创投中心、担保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实现投、保、贷联动,共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发展。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市、科技强市的思想,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建立由市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和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企业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配合重点技术攻关课题的实施,制定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使用专项计划以及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计划。制定促进项目、基地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在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基地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培养人才,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人才以及科研创新团队的成长;加大相关科技计划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技术人才。实施人才引进工程,设立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基金,完善高级人才引进政策,开设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发挥地方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作用,整合本地高校和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优势,依托地方高校打造创新型人才洼地。实施科技杰出贡献人才奖励计划,评选“娄星学者”、“梅山学者”,发挥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对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建立企业和地方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机制,发挥“一人多用”功能,吸纳和借力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本市科技工作,充分发挥娄底籍外地科技人员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服务的作用,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专家库,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改善科技人员的科研和工作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积极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权化,加强商标、商号和商誉的培育,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建立健全产权管理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扩散、转移和运用。鼓励企业联合创造专利技术,形成产业专利保护网,支持企业联合构建专利同盟,实施专利权的交叉许可,提高行业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搭建专利技术孵化平台,大力扶持拥有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标准等无形资产权的项目或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催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品牌和支柱产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七)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要加大科普教育投入,加强科普教育力度,建立健全公益性科普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科普工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层次化、多元化、专业化的科普组织体系;“十二五”期间,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大型科普中心,形成以科普中心为核心,以专业或产业特征场馆为辅助的科普宣传体系,全面提升市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普宣传,强化创新意识,倡导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推进学校科普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创新竞争机制,提高创新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导向性,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发展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要着力推进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搭建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和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平台,支持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参与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社团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把依靠中介机构完善管理和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宣传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先进人物、产学研结合先进事例,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促进科技工作的舆论氛围,努力形成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科技工作、各级政府积极支持科技工作、企业愿意投资科技工作、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工作的良好局面。